周琦认为,城市建筑追求容积率的提升,并不会带来舒适的工作、居住体验:“人们更喜欢生态的、宜居的生活空间,而非高密度的生活空间。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山水城林和历史文化底蕴。只有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、地理条件、历史文化变迁等实际条件出发,才能设计各具特色的城市天际线,从而真正地擦亮城市名片。”(本报记者 金 凤)
面对500米的“身高天花板”,开发商纷纷出招将建筑高度拉伸到极致:南京江北国际金融中心高度从600米降到499.8米,苏州中南中心由729米降到499.15米,西安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由501米降至498米……
话题的中心,是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》中提及的建筑“限高”标准,即不得新建高度500米以上建筑,严格限制新建高度250米以上建筑。
曹伟表示,超高层建筑造成的高能源消耗也不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。有数据显示,150米的超高层住宅,单个电梯能耗较100米高层住宅高出40%以上。超高层住宅相较于普通高层住宅额外增加的供水耗电量约为2400千瓦时/年。由于通常需要水泵、水箱分段抽送,造成部分楼层水压过大,进而导致水龙头水流过快,也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。
高层建筑是现代文明的成果,人类追求站得更高、看得更远的美好愿望早已有之。“当初美国的石油、通讯、钢铁等行业的巨头,纷纷兴建高层建筑,后来很快发展到超高层建筑,也就是100米以上的建筑发展阶段。”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介绍,技术、市场、资本、土地等多重因素的加持,让超高层建筑迅速在全球遍地开花。
2020年4月,住建部、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》,指出“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”“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”。
那些欲与天公试比高、曾经撑起城市天际线的网红地标,缘何现在被弃如敝履?城市容颜该如何妆点,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宜居宜业间求取平衡?
记者登录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网站查询发现,目前中国超过150米的建筑已经有2964座,其中超过200米的有964座,超过300米的有102座。世界最高的十栋超高层建筑中,有六个在中国。2015年建成的上海中心大厦是目前国内最高的超高层建筑,高度达到632米,共120层。在全球范围内,上海中心大厦从高度上仅次于迪拜高828米的哈利法塔。而在全球拥有150米以上建筑数量最多的10个城市中,香港、深圳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5个中国城市位列其中。
而即使是使用中的超高层建筑,也存在先天不足。“目前的消防云梯一般只能攀升到100米左右,这意味着超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施救难度会很大。”曹伟说。
2021年6月,国家发改委印发《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》,提到“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”“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”。
超高层建筑的建设、运营维护成本、消防风险、楼内垂直交通的拥堵和潜在的生态影响,近年来屡屡为人诟病。
“在改革开放以后,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,城市中心区的集聚效应越发明显,催生了大量的办公、居住需求。随着地价在建设成本中的占比不断攀升,楼也越建越高。那时流行的一种观念是:一个城市第一高楼的高度,代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,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。”江苏省设计大师、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曹伟说。
我国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探索高层建筑建设。当时,在上海、天津、广州等地,我国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高层建筑建造技术, 建造了一批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准的高层建筑。1976年,随着高达114米的广州白云宾馆落成,我国进入超高层建筑发展阶段。
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大使用面积的建筑以节约土地,是催生超高层建筑的源动力。
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城镇化进程加快。周琦表示,许多外企进入中国后,他们对现代化的办公环境、设施的需求,也推动了超高层建筑的勃兴。中国多年持续的经济发展,也在客观上为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。
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山水城林和历史文化底蕴。只有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、地理条件、历史文化变迁等实际条件出发,才能设计各具特色的城市天际线,从而真正地擦亮城市名片。
2021年10月,住建部和应急管理部发布《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》,明确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,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。
Copyright © 2021 《城市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